中醫(yī)雜談
醫(yī),源于易,易者,世間之法度,所謂: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……世間萬物皆有偏性,唯有人沒有偏性,但是人食五谷雜糧,故爾有“病”,所以人們常說:病從口入。
“病”即是人體陰陽的失衡,中醫(yī)里歸納,人有八種體質(zhì):平和體質(zhì),即陰陽平和,七情適度,病少,易恢復。
陽虛體質(zhì):陽氣不足,畏寒怕冷。
氣虛體質(zhì):由脾、肺、腎之不足所致,脾主生氣,肺主吸氣,腎主納氣。
痰濕體質(zhì):臟腑氣化功能失調(diào),氣血津液運化失調(diào),下肢沉重,容易發(fā)胖。
濕熱體質(zhì):通常是由于各種先后天因素導致的肝膽、脾胃功能相對不暢通。
陰虛體質(zhì):陰就是有形的物質(zhì),包括陰液、津液。陰虛之人大多舌紅,少苔,脈細數(shù)。
淤血體質(zhì):“通則不痛,不通則痛”,淤血一般表現(xiàn)為各種痛癥。
氣郁體質(zhì):氣的基本運行形式是升降出入,肝隨脾升,膽隨胃降,氣郁即是氣機不暢。
致病之由,外因有六淫,即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內(nèi)因有七情: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另有不內(nèi)外因,如飲食勞倦、跌仆金刃,以及蟲獸所傷等。
中醫(yī)講究辯證,所以中醫(yī)不像西醫(yī),有統(tǒng)一的病名,統(tǒng)一的治療方法,中醫(yī)看的是癥狀,同樣是感冒,癥狀不同,用藥也不同,如風寒感冒:證候惡寒重、發(fā)熱輕、無汗,頭項疼痛、肢節(jié)酸痛,鼻塞、聲重、噴嚏、流涕、咳嗽,口不渴或渴喜熱飲,苔薄白,脈浮緊。治則辛溫解表,宣肺散寒。主方荊防敗毒散。
風熱感冒:證候惡寒輕,或微惡風、發(fā)熱較著,頭脹痛、面赤,咽喉乳蛾紅腫疼痛、鼻塞、噴嚏、流涕稠涕,咳嗽痰稠,口干欲飲,舌邊尖紅、苔薄黃、脈浮數(shù)。治則辛涼解表,宣肺清熱。主方銀翹散。
另有暑濕感冒,氣虛感冒,陰虛感冒等等,不一而足。
人們常說:是藥三分毒。
意思并不是說藥都有毒,而是藥都有偏性,中藥品類雜多,百花草木,金石礦土,蛇蟲鳥獸……都可入藥,中藥的炮制也是五花八門,有酒制、醋制、炒制、煅制等等,藥物的制法可以改變原來的藥性,比如地黃,生地黃甘,寒,有清熱涼血,養(yǎng)陰,生津的功效。而酒制后的熟地黃,性甘,微溫,可以滋陰補血,益精填髓。
當然,有些藥物也是有毒性的,比如巴豆,半夏,紅大戟等等,但是藥物的毒性并不是孤立的,和劑量,服用方法,藥物配伍都是有關(guān)的,如半夏原是有毒的,但是配等量的干姜可以解其毒性,附子有毒,但是只要炮制煎法得當,附子就是回陽救逆、 補火助陽的良藥,李可老中醫(yī)一生用附子上噸,救死扶傷無數(shù)。
中醫(yī)很多都是時醫(yī),歷史不斷向前發(fā)展,每個時期,每個地域……人們會得的病不盡相同,所以李東桓重培土,朱丹溪重滋陰,他有句名言“陽常有余,陰常不足”,但是王正龍就很反對他,認為“陰常有余,陽常不足”……
世殊時異,不可同日而語。就像李可為什么那么重用附子?因為他一生大部時間奔波于窮鄉(xiāng)僻壤、缺醫(yī)少藥的山村,農(nóng)民生活困苦,非到危及生命,不敢言醫(yī),一發(fā)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,而附子,正是回陽救逆的要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