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針灸如何判斷“得氣”,談針灸中的“得氣”與“針感”
學針灸如何判斷“得氣”,談針灸中的“得氣”與“針感”
經絡中有經氣,針灸刺激經絡穴位,即可產生感應,俗稱為“針感”。
《靈樞:九針十二原》說:“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。”
氣至又稱為得氣,是針刺后的經氣感應,可表現(xiàn)為酸、麻、脹、重、熱、涼、緊、灼、癢、痛,還有觸電、蟻行、水波、氣流、灼痛、刺痛、跳動、蜂蜇、蠕動等針感。
有學者認為得氣與針感兩者的意思相同。
那么得氣與針感是否完全相同?二者相互關系如何?
本文分析得氣與針感的方方面面。
一、什么是得氣?
得氣是指針刺后候得經氣的感應,是針灸補瀉的前提。
早在《內經》就有關于“得氣”的記載,如《素問?離合真邪論》謂;“吸則內針,無令氣忤。靜以久留,無令邪布。吸則轉針,以得氣為故。”
而竇漢卿《標幽賦》中則謂:“輕滑慢而未來,沉澀緊而已至。氣之至也,如魚吞鉤餌之浮沉;氣未至也,如閑處幽堂之深邃。”
歷代醫(yī)家均重視針刺得氣,認為:用針之法,候氣為先。
《難經》謂:“不得氣是為十死不治也?!?
《素問:離合真邪論》謂:“靜以久留,以氣至為故,如待所貴,不知日暮。其氣以至,適而自護。”
《靈樞:小針解》謂:“空中之機,清靜以微者,針以得氣,密意守氣勿失也。”
針灸得氣的神妙,筆墨難以形容,尤其是經絡敏感人,其反應最多。
病人醫(yī)生都能體會到氣感:病人自覺酸麻脹重,或循經如蟻行,如蟲爬,或如閃電,如泄洪,或溫熱如水沃,或清涼如吹風等等都是。
醫(yī)者則手下沉緊如魚之吞鉤。
人體是一個超級復雜的生命體,每個人對針灸的感應也各有不同。
每每聽到病人描述氣機如何循行,針灸時有如何的舒服,針灸的療效如何地好,我都打心底為針灸而自豪。
這可是我們祖宗流傳下來的寶貝,而且,我居然有幸在此生學習并實踐針灸。
接受針灸治療時,病人一定要重視“治神”,如此有助于“得氣”,使經絡通暢,可提高療效。
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一則關掉手機、不說話、不思慮雜事,平靜心情;
二則調整自己的呼吸,鼻吸鼻呼,使之綿長深遠;
三則可把意念放在足底,或者放在病痛部位,以引氣至病所。
氣逆陽浮者不建議把意念放在胸口以上部位。
二、何謂針感?
針感是現(xiàn)代名稱,古醫(yī)籍中未見論述。
所謂針感即指患者對針刺所產生的局部或較大范圍的酸、麻、脹、重等感覺以及醫(yī)者手指所感覺到的針下沉緊等反應。
有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受刺者的“酸、麻、重、脹感”和針灸師的“手下沉、緊感”是由于針刺得氣后穴位下的肌肉中肌內梭的收縮所致。
這與得氣時發(fā)生經氣反應產生的得氣感不完全是一回事。
可以說,針感是針刺治療時能感覺到的一種反應,這種反應是穴位被刺激后機體內氣血變化的一種狀態(tài),針感只是針刺得氣后可體察的現(xiàn)象。
有針感并不意味著得氣,也不意味著一定取效。
但針感常伴隨得氣同時而存在。
三、針刺中的傳感現(xiàn)象
通過在經絡敏感人身上觀察各種疾病以及不同穴位的針刺感傳現(xiàn)象,我得出幾個結論。
一則:經絡循行有不按十四經常規(guī)路線者,經絡系統(tǒng)不是平面的,而更象是一個立體的網(wǎng)狀結構。
《靈樞》所記載的循行線路只是比較重要的感傳路線之一,而且只描述了平面感傳。
實際氣機循行遠比所記載的經絡系統(tǒng)復雜多變。
二則:氣機感傳隨針法而變化。
若施以不同針法,一個穴位的針感可以循行至全身十四經的幾乎任何一個位置。
而且,經氣的循行速度亦與針法相關,或快或慢,或?;蜃?全在醫(yī)者用心行針。
因此說凡將用針,必先治神。
我認為,醫(yī)生治神是加強病人針感傳導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三則:針入穴位后有時針感循行并不從針下開始,反而跳轉到某處開始循行。
我曾針右曲池,病人自述針感突然在右側小腿出現(xiàn),且認為是空間轉換,針刺穴位與針感出現(xiàn)的部位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循行路線相聯(lián)系。
我想,針灸臨床的遠端取穴,除循經之外,應該還存在著另外一種機制。
四、什么人容易得氣?
我在奧地利治療的病人以白人為多,白人血氣旺盛,其體毛亦多。
我發(fā)現(xiàn)白人針刺后易于取效,應該是他們的經絡比較敏感。
分析其原因,可能是白人未失天真、自然純樸,心性澄潔,故經絡氣機流暢,而經氣易動,易于取效。
偶爾也有黑人、棕色與黃色人種,綜合數(shù)年臨床觀察,我發(fā)現(xiàn)黑人對針刺的敏感性最高,也最容易出效果。
白人次之,最差是黃色人種。
我也曾聽過去非洲的針灸醫(yī)生說,黑人的臨床療效極好,遠高于華人。
再分析,氣血流行于經絡,若血氣健旺,其經絡必滿,氣血運行比較通暢,針刺易于得氣,易于取效。
黑人則較白人血氣更旺,因此其經絡更敏感。
歐洲人普遍較中國人怕痛,因此針刺時當盡量用無痛針法,但這并不影響療效,甚至歐洲人的經絡穴位更敏感,更容易得氣,針灸療效也更高。
臨床觀察發(fā)現(xiàn),以門、海、沖、關、池、泉、溪、谷等命名的穴位,針感往往比較明顯,療效也較突出。
《通玄指要賦》早已指出:原夫絡別支殊,經交錯綜,或溝池溪谷以歧異,或山海丘陵而隙共。
分析這些穴位的定位,多屬經絡相交或經氣深聚之處,易于得氣。
臨床不妨多重視此類穴位,以加強針感,提高療效。
五、夏天更容易得氣
夏日炎炎,最是針灸的好時節(jié)。
夏日針灸,往往事半功倍。
此時陽氣外浮,血易泄,氣易行,針灸最容易得氣,也最容易取效。
建議各種慢性病癥患者趁夏天炎熱及時選擇針灸。
即使是無病之人,亦可用針灸調和臟腑,有益無弊。
況且,夏日因穿衣少,取穴更為方便。
另外,針灸時氣血通暢,不建議開空調或吹冷風。
夏天的診室,溫度以多少為合適?從臨床療效出發(fā),針灸診室不能太冷。
針灸時人體經絡氣血通暢,毛孔打開,此時不可吹風受寒,反易招邪。
況且,略熱點亦有助于得氣,更能提高臨床療效。
針灸診室建議以在屋內不會汗出淋漓為度。
若覺熱,建議針灸時緩緩深呼吸,其心自靜。
六、傳統(tǒng)針灸得氣與刺激神經
用毫針刺激神經,這樣的療法算不算是傳統(tǒng)針灸?
我傾向于認為不是。
理由有三:
一則其以解剖為基礎,而不是穴位的體表定位;
二則其以刺中神經為得氣,與傳統(tǒng)針法完全不同,且得氣的速度與反應亦不一樣;
三則其不需要傳統(tǒng)針灸理論去指導。
當然,針灸醫(yī)生亦無需排斥此種方法,大可臨床借鑒,以助提高療效。
傳統(tǒng)針灸的針感是溫和的,舒服的,病人可處于完全放松的狀態(tài);刺激神經的針感是強烈的,甚至很不舒服,病人完全無法放松。
我的觀點是,對于實證可以借鑒刺激神經的方法,因為刺激強度大,可以理解為瀉法,瀉能祛邪;但對于虛證,建議少用此法,刺激太強,病人往往不能耐受,尤其是老人及久病虛弱之人。
七、針灸要追求得氣,但又不能拘泥得氣
針刺穴位時當努力追尋得氣的感覺,一般來說得氣是取效的關鍵。
當然,也有不得氣亦能取效的,如腹針、穴位埋針、朱氏頭皮針等,要求沒有針感才好。
針灸臨床講究氣至病所,往往氣至而立效。
我臨床常會遇見一些經絡敏感人,針刺后多有經絡感傳。
針刺時問其針感是否到了病灶,若到,則局部諸多不適如疼痛、痙攣、脹感、燒灼、耳鳴等癥狀立見緩解,病人亦常常嘆為不可思議。
但亦有些病人針刺每治每效,移時又復發(fā)。
這是經絡氣虛,暫時氣通,但不能長久。
有人覺得,針灸得氣就是有酸麻脹,沒有就表示沒有得氣。
傳統(tǒng)的觀點是,針灸取效的關鍵是先要得氣,氣速致則速效,氣遲致則遲效。
但酸麻脹只是針刺的感覺,并不意味著得氣。
以我的臨床經驗來看,有沒有酸麻脹并不要緊,有時針灸后病人沒有任何針感,卻一樣有效。
不能把酸麻脹等感覺等同于得氣。
八、針灸臨證竅門
一則重視穴法,憑取穴來扶正祛邪。
穴法要求精研穴位的屬性及經絡連屬,若能精于穴法,往往可以用極少的穴位取得良效,但若不能詳細辨證辨經,容易導致取穴泛濫;
二則重視手法,依補瀉去調理平衡。
手法重視手下的針感,要求精細操作,往往可少穴高效。
若能把二者結合,療效最高。
三則:早臨床、多臨床、反復臨床,不要太多地拘泥于理論,應該于臨床中親自體會針感,觀察病情變化,體悟針灸治療各種疑難雜癥的效果,并總結臨床經驗。
讀書得來的經驗終歸是別人的,只有親自從臨床中學到的,才是真正自己的。
早臨床還可以提高學習針灸的興趣,從而讓自己進步更快更多。
九、針刺傳感病例數(shù)則一年輕女醫(yī)生經常來我處診治,我曾單用針灸治愈了她的抑郁、失眠與焦慮癥,她也非常相信針灸,且依賴針灸。
今日來診說昨天在空調底下受涼,右頸及右肩疼痛難忍。
觸診見右頸部明顯壓痛,肩井穴緊痛。
此為風寒束表,寒滯筋肉,拘急攣痛。
強刺激風池、風府、大椎、肩井以祛風通陽,針感至指尖而癥狀立減。
臨床我發(fā)現(xiàn),針刺大椎穴時,刺入一寸半至兩寸深,并未觸及脊髓,但病人會出現(xiàn)全身氣機通暢感,十分舒服。
出現(xiàn)這樣的針感時臨床效果亦極好。
而針刺風池、風府時,常見整個頭部氣行感,頭痛患者往往針入而痛立止,鼻塞者亦能速效。
駐奧地利可樂公司某員工來診治后項緊,已經持續(xù)數(shù)月,頭痛如酒醉感,用上法刺之立愈。
一女病人患痛經數(shù)年,今日來診時下腹痛甚,按常規(guī)方法先針足三里、三陰交、歸來、中極,其痛稍去,繼而復作,自述呈波浪狀,時甚時輕。
出其針,翻身,更取十七椎下及承山穴,使針感下達腹部,其痛止而又作。
再去針,取內關,囑病人用鼻緩緩深呼吸,意念氣機下沉下腹,數(shù)分鐘后其痛霍然若失。
一女病人耳鳴、腹脹、頭痛。其經絡敏感,每針入即問:有氣行到病所沒有?答曰已到,而其癥立消。
今日取內關穴,針入即述氣行到心胸部位。
數(shù)分鐘后又說,針感自內關透到外關穴,然后沿手少陽經上行至肩、頸及側頭部。
一針而透刺兩穴,且出現(xiàn)兩經感傳。
人體經絡之通貫,針刺之奇妙,以至于斯,嘆為觀止。